新时代韶山革命纪念地“大思政课”实践与价值研究
阳国利 [①] 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
摘要:革命纪念地留存着大量的革命旧址和丰富的革命文物,承载着光荣的革命历史,记录着光辉历程,展现着激励后人的时代意义,是开展“大思政课”教育的生动素材。韶山革命纪念地红色资源丰富,社会价值高,文物资源保护利用基础扎实,是开展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富矿”。进入新时代,韶山革命纪念地思想政治教育朝着高质量发展方向迈进,充分挖掘红色资源特色,实践了“韶山下的思政课”以及“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活动,对当前做好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具有重要的范例和参考作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革命文物;大思政课;韶山革命纪念地
每一处革命旧址、每一件革命文物都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意义和感人至深的故事,是“大思政课”的生动素材。革命纪念馆和革命旧址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殿堂,是革命文化和革命历史的重要载体,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新时代,如何将革命文化守护好、承载好、发扬好,如何将革命纪念地的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挖掘好、宣传好、利用好,面向青少年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打造广大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大思政课”,引导广大青年争做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更加主动的精神力量,是新时代革命纪念地人躬行实践的重要任务。
韶山,作为毛主席的故乡,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还是全国乃至全世界了解中国共产党历史、感受革命精神的重要窗口。进入新时代,韶山革命纪念地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建设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创新为引领,紧扣时代脉搏,融入时代元素,深度挖掘革命文化内涵,充分发挥资政育人、培根铸魂重要功能,着力擦亮韶山经典红色名片。近五年来,韶山革命纪念地先后打造了以“韶山下的思政课”和“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为典型的思政教育品牌,社会美誉度高、青少年认可度高,具有较好的示范意义和时代价值。
一、时代背景:应时代而生,因时代而兴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②]。
2011年3月,习近平同志考察韶山时指出:“每一个革命纪念馆都是一个常学常新的生动课堂,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要把这些革命传统资源作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党性教育的生动教材。”[③]
“韶山下的思政课”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二研究部、湖南省韶山管理局共同打造,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承办,目前已成功举办四季,每季选拔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博士生到韶山开展研学,就相关课题共同开展研究,由专业团队进行跟踪记录。目前已推出60集思政精品短课,在“学习强国”“新湖南”“天下韶山网”等平台点击播放量达到1亿多次,受到观众一致好评,成功探索出了革命纪念地开展思政教育与党史研学融合的新途径,开创了党史学习教育、青少年思政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韶山模式”,被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专家称作是“现象级党史宣传和思政教育新品牌”[④]。“韶山下的思政课”思政品牌的塑造和成功举办,为湖南省委全方位、高起点推动的“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等系列思政育人活动探索了方向,积累了素材,奠定了基础。
为进一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2023年起,湖南省面向在校中小学生推出了“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活动,旨在让“每一位中小学生高中毕业前都要来韶山开展一次红色研学”,以红色研学活动为抓手,切实将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深耕到青少年心田。这也是韶山革命纪念地充分发挥伟人故里红色资源优势,将革命精神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引导广大青年以青春之我,建立实干之功,担当时代之责,永葆奋斗之力,复兴伟大之民族,唱响新时代的青春之歌的具体表现。
二、实践基础:研学资源丰富,需求迫切
近年来,韶山革命纪念地在思政教育活动中发力,因势而为,突出优势在于韶山红色资源丰富,社会价值高,文物资源保护利用基础扎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加强历史研究和传承,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⑤]
毛泽东同志故居是亿万人民心驰神往的革命旧址,少年毛泽东从此走出乡关,青年毛泽东在此发动家人加入革命,随后在自家阁楼上组织成立了我国农村最早的党支部之一“中共韶山支部”。2020年开展了韶山冲毛主席旧居修缮项目,对毛泽东同志故居等7处文物旧址本体进行了合理有效的保护性修缮,使毛主席故居(图一)等革命旧址及周边风貌基本恢复到1959年毛主席回韶山时的面貌。
图一:修缮后的毛主席故居
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以下简称韶山馆)依托毛主席故居建成2座实体展馆,1个线上数字展馆,另有5处旧址以及周边山水林田,总占地面积285.8亩,总建筑面积32955平方米,总陈列展览面积16453平方米,馆藏文物、文献资料6.3万余件/套,其中毛主席珍贵生活遗物6400余件/套。该馆开放60年来,接待国内外观众近3亿人次,近5年来年均逾1000万人次,年均接待青少年学生近100万人次,广大青年学子在接受深度研学教育方面需求迫切。
韶山馆是全国唯一一家全面系统展示毛泽东同志生平业绩、思想和人格风范的纪念性专题博物馆,是全国优秀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廉政教育基地、国家一级博物馆、首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近年来,该馆在文物保护利用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基础性工作,在持续做好可移动文物保护管理的同时,重点聚焦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成功实施毛主席故居保护工程,编制《韶山冲毛主席旧址保护规划》,精准界定分级保护范围和相应保护措施,完成毛主席故居核心景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拆除毛主席故居周边商业长廊,完成故居土地居民租赁搬迁,对故居景区环境进行了改造,开展了水环境治理,完善了旅游设施设备。通过实施韶山冲毛主席旧居修缮项目,该馆对毛泽东同志故居等7个文物旧址本体进行了合理有效的保护性修缮。
经过不懈努力,实施革命纪念地核心不可移动文物群保护,毛主席故居旧址群实现了依法管理,科学保护,走出了一条“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⑥]的文物保护新路,也为广大青少年来韶山开展红色研学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推广成效:运行良好,“我的韶山行”效果显著
这些年来,韶山馆开展红色研学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2017年12月韶山馆被教育部评定为首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⑦],每年接待近30万名中小学生来馆开展研学活动。韶山馆研学实践活动曾获2015-2019年度博物馆研学课程及线路推介活动“最佳线路”,《“祠堂说理”情景演绎》获“最佳课程”。[⑧]2020年起,韶山馆面向湖南省内中小学开展“研学送课下乡”教育扶贫活动,年惠及学生2000余名。
“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活动(图二)启动后,为突出保障活动的顺利开展,毛泽东广场、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韶山毛泽东图书馆等核心景区场馆依托革命纪念地丰富的革命文物资源,坚持“研学优先”的原则,认真做好韶山红色研学的路线制定、秩序管理、课程打造、现场授课等核心工作,以“主题标准化、内容规范化、服务精细化”为工作方针,已经成为韶山红色研学的领头单位和主要阵地。
图二:“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活动开班仪式
一是确定了规模标准。“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活动从规划阶段就确定了4000人/天的活动目标,让湖南省的青少年在高中毕业前都能来一次韶山,接受一次红色文化洗礼。因此,2023年5月正式启动以来,从开始的1000人/天,到2024年3月春季开班时的2000人/天,再到2024年9月19日,秋季开班时的4000人/天,各大场馆通过不断完善硬件设施、提升服务标准、强化人员配备、优化研学路线和内容,逐步实现了最初制定的4000人/天目标。截至2024年底,共计接待研学学生270批、51.95万人,研学授课14683堂[⑨]。
二是确定了研学内容。为了保障研学效果,韶山革命纪念地精心打造了“1+3”特色化课程体系。
其中,“1”即一堂“大思政课”,涵盖了毛泽东广场开班仪式、毛泽东同志故居情境教学课、纪念馆参观体验课、《恰是风华正茂》思政大课以及主题班会课五个方面内容[⑩]。一场毛泽东广场的开班式:通过在毛泽东广场齐诵爱国誓词、同唱红色歌曲、集体敬献鲜花瞻仰等具有庄严感的仪式教育,让学生近距离缅怀革命领袖,激发爱国热情,凝聚奋进力量;一堂毛泽东同志故居的情景教学课:走进毛主席故居,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深入了解毛泽东同志出生成长、求学求索、革命实践的奋斗历程,用实景实物让思政教育“可视可触”;一堂韶山馆生平展区的参观体验课:学生参观“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生平业绩陈列,通过沉浸式观展与陪伴式讲解,了解毛泽东同志的生平和光辉业绩。另有《恰似风华正茂》的思政课、主题班会课等,使这堂大课有效实现了内容标准化、形式多样化,形成了集仪式感、政治性和学理性、价值性与知识性、主导性与主体性、教学性与启发性于一体的研学课程体系。
“3”即围绕“学伟人家国情怀、学伟人艰苦奋斗、学伟人读书精神”三个主题开设的展教结合课程。学伟人的家国情怀通过炉火旁的革命诗篇,滴水情深忆主席,岸英的家国情,来自六亲台的隔空对话;学伟人的读书精神深刻诠释:毛主席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谈青年毛泽东的读书之道,领悟伟人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精神;学伟人的艰苦奋斗打造了3处展教结合点:补丁睡衣的本色,阁楼里的奋斗之光,奔赴韶山忆先烈。
三是确定了工作模式。韶山革命纪念地遵循安全有序、同步交叉和分流循环的原则,4000名学生组成8个团,29个组,按照四条线路设置11处教学点,日均授课142堂,有效保障“我的韶山行”有序顺畅:认真组建红色研学工作专班,明确了人员和职责,确保专人专责;做好研学路线安排,精心编制《“我的韶山行”研学手册》,指导学校通过韶山革命纪念地内场馆开发的数字展馆和线上讲解视频开展行前教育,让学生提前做足功课和知识储备;各方联动研学动态,信息同步、资源统筹协调,通过细化预约参观管理,延长两馆[11]和毛主席故居开放时间,设定研学专用时段等举措,平衡好了青少年红色研学、正常游客参观、政务接待三者之间关系;红色研学和参观访学后实行研学回访机制,建立研学工作台账,对研学活动中学生安全、授课质量等信息实行“一日一统计,一周一汇报”,并定期收集研学师生的建议意见,适时对研学机构进行回访,及时获取反馈,为后续提升研学课程质量、优化研学工作机制提供精准信息。
四、时代价值:深耕红色研学大文章,彰显时代大效应
革命纪念地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开展“大思政课”的意义在于弘扬和传承革命精神,并将其转化为推动时代发展的磅礴力量。韶山革命纪念地“大思政课”,将多元化教学理念、实践型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课堂等进行深度融合创新,不仅增强了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有效激发青少年对红色研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彰显了青少年红色研学的时代价值。
(一)结合历史与现实,树牢理想信念
以“我的韶山行”课程点设置、课程研发、课堂呈现、课后反馈等环节为例,研学课程坚持知识和情感的传递,进一步增强代入感。在注重学生体验感的同时,以文物为依托,从讲历史过渡到讲现实,从讲故事延伸到讲道理,更能从精神层面打动青少年,循序渐进引发内心触动。在进行科技强国专题授课中,研学导师从革命文物入手,以感人故事切入,将于敏、邓稼先、郭永怀等科学家矢志报国的育人资源融入课堂,用榜样的力量教育引导学生将爱国情转化为报国行。从而引导青少年理性对待各种社会思潮,正确辨析各类网络言论,坚定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从小听党话、跟党走,扎根人民,立志成才,从日常小事做起,将奉献国家的信念落实于行动。
“我的韶山行”青少年红色研学活动一经推出,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来到韶山的普通游客在参观、排队等过程中主动“为青春让路”。研学过程中青少年“沉浸式”投入研学课堂,“互动式”开展研学讨论,敞开心扉、情真意切用留言记录着个人感受和体会。截至2024年底,“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收到1200余份(条)青少年留言。
“踏进毛主席纪念馆专题展区,一股红色革命之风扑面而来,浸润着我们的心田,也滋养着我们的精神。……重走这段路,回顾往昔时光,肩负时代要求,为‘中国梦’而努力奋斗!”[12]这位同学被毛主席伟大的人格魅力所折服,透露出在纪念馆专题展区展教结合课程中所汲取的养分,强化了青少年身处新时代甘于奋斗、勇于实践,善于奋斗、勇毅前行的时代风采。
“走进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看到毛主席读过的书,才明白何为‘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读书’则是我们新时代有理想有担当的青年的使命!”[13]留言书写的是研学感悟,更是激励前行的誓言。
红色研学,底色是红。以红色研学活动为桥梁,着力推动红色教育进头脑,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从小树牢跟党走、坚定爱国情、践行报国志。
“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活动产生了良好的“溢出效应”,获得来韶山师生的一致好评,开启了“大思政课”方式方法的有益探索,实现历史与现实结合,不仅讲历史更有利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新时代,而且还坚定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
(二)融合展品与教学,深度挖掘文物内涵
为更好阐释革命文物在青少年研学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发挥启迪心智、启智润心的作用,纪念馆在研学课程打造中十分注重文物展品与思政课程的深度结合,在青少年红色研学活动中首创性提出展览、展品与课程、课堂深度结合,备受广大青少年青睐。
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征、接受能力和研学目标等特点,结合地域差异等因素,纪念馆在红色研学课程设计过程中,特别注重做好前期调研工作,全面了解掌握授课对象的特点,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认知规律,在不同展品和场景区域确定课程主题、打造课程内容、创新授课形式,进行分众设计,形成了红色研学课程小学版、初中版和高中版,如针对毛泽东诗词的课程,主题分别为“毛泽东诗歌诵唱大会”“毛泽东的诗和远方”“长征——让我们勇敢去面对”。同时,为了解不同地域学生的认知特点,选定适合其认知特点和学识程度的个性化场景,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调整和完善,确保研学课程的教学效果,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因人施讲。
以国家一级文物毛泽东主席穿过的木薯棉睡衣为例(图三)。这件睡衣打了70多个补丁,以往单一从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方面进行讲述。进入新时代,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升,如果一成不变的讲述补丁的外在价值,难免引发青少年的质疑。“我的韶山行”研学课程“补丁睡衣的本色”,从时代发展视角,阐释蕴含在文物之中的毛主席“初心不改的为民本色”,展现毛主席严于律己、不讲特殊,与人民同甘共苦的精神风范,从而揭示他带领人民改变国家困难和落后面貌,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价值追求,使红色文物的精神内涵得到全方位展示和表达。
2024年6月,教育部办公厅发文将“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活动作为典型经验在全国进行推广,形成了红色研学的“韶山标准”。[14]
图三:毛主席穿过的木薯棉睡衣
(三)探索微切口与大效应,提升课堂效果
研学教育的效果关键一环在课堂教学。为了做好红色研学活动,自2021年开始,连续举办了四季“韶山下的思政课”,经过专家学者、全国知名高校博士研究生、优秀青少年代表精心研磨,反复实验,拍摄而成的研学视频课程,推送到“学习强国”等线上平台,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获得上亿次点击量。
这套线上教学课程成为“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的宝贵资源。这些博士研究生对研学心得体会的阐述,使他们具备双重身份,既是线下的受教育者,也承担线上教育者职责。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韶山下的思政课”案例式、探究式、专题式、分众式等教学形式在“我的韶山行”研学课堂中得以充分运用,实现了大中小学学生研学的完美结合,形成了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研学课程体系。多媒体沉浸式体验、围绕生活细节开展探讨等教学方式,提升了红色研学课堂的多样性、趣味性和知识性,每一堂课都从“小切口”入手,深入挖掘革命文物承载的价值内涵,延伸当代价值与意义,在引发青少年心灵共鸣的同时,引发他们思考,实现资政育人“大效果”。
2024年,“韶山下的思政课”第四季中研发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毛泽东与“一五计划”》课程,专家带领博士研究生深入挖掘并讲述毛泽东主席领导全国人民在“一五计划”时期,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攻坚克难、建厂造车的故事,以小见大地阐述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发展艰辛历程,显示中国人民为了追求国家富强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在“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活动中,研学导师借助博士生研学的成果,面对面向中小学生阐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道理,激发青少年面对困难时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使他们坚信勇挑时代大任、敢于奋斗、善于拼搏是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宝贵精神财富。
(四)整合优势资源,携手打造高端智库
学术研究是革命纪念馆开展业务活动的基础支撑。为高质量推动“我的韶山行”持续深入开展,韶山馆与湘潭大学联合申报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2024年3月,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发文公布全国范围内20家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名单,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湘潭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作为湖南唯一代表成功入选。[15]
2024年5月18日,在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西安举行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集中授牌仪式。[16]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是国家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平台,按照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旨在打造具有创新性、示范性、引领性的红色资源研究高地、革命文物保护利用高端智库、革命文化学术交流重要平台、红色资源共建共享中心。
2024年7月19日,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湘潭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揭牌仪式暨中心首届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韶山举行,国家文物局革命文物司、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省文物局和文博界领导、专家出席。在揭牌仪式上,成立了中心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公布了特邀研究员,宣布了首批立项的28个课题名单,启动了湖南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联盟,举行了以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与“大思政课”体系建设为主题的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高质量发展研讨会。目前,该中心正在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已立项28个课题,其中包含《“大思政课”视域下革命纪念场馆育人价值与实践路径研究》等重大科研项目。这一系列举措,为韶山革命纪念地更好地发挥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实现以红色研学为代表的“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该中心成功申报了中国博物馆协会重大课题《革命纪念场馆“大思政课”育人价值与途径研究》,以革命文物为基础的科研平台及学术研究初见成效,探索打造以革命文物为基础的“大思政课”高端智库来势喜人。
2024年11月20日,新华出版社专程为“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活动捐赠一批珍贵的出版物,包括《毛泽东诗词传奇》《毛泽东的书单》《毛泽东新闻作品集》等与毛泽东同志相关的书籍,以及《迈向现代化强国的发展密码》《国家记忆:新中国70年影像志》等一批聚焦新华社优质报道资源的重点图书,韶山馆将和新华出版社一道在红色资源宣传、“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专题出版物等多领域进一步合作,聚焦用好红色资源、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将红色研学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积极探索“大思政课”的湖南实践。[17]
2024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出版社与韶山馆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图书出版、新闻宣传、联合办展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携手发掘韶山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以更多方式、从更深层次讲好党的故事、领袖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承下去,为“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活动助力,为来自全国、全世界的游客特别是青少年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
近年来,人民日报社和新华社对“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高度关注和特别支持,在《人民日报》《半月谈》等多次对“我的韶山行”湖南省中小学生红色研学活动进行报道[18]。“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活动的举办顺应时代需求、供给青少年成长、立志、成才所需,彰显了韶山革命纪念地助推青少年“大思政课”的时代价值。
五、结语
展望未来,韶山革命纪念地“大思政课”将锚定“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打造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品牌和“大思政课”的样板:一是要充分挖掘韶山革命纪念地红色资源“富矿”,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把红色基因植根于每一位学生心中;二是要优化课程开发设计,坚持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三是要科学统筹红色资源保护和利用,突出“保护第一”,加强资源整合利用,放大“溢出效应”,深化“红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四是要建好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充分发挥中心智库作用,为红色研学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学术基础,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而不懈努力。
[①] 作者简介:阳国利,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馆长,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湘潭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馆员。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湘潭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主任。
[②]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44-71页。
[③] 徐京跃:《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为实现“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提供坚强保证》,《人民日报》2011年3月24日第1版。
[④] 《在“韶山下的思政课”第三季开班式上的讲话》,2023年7月16日,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馆藏文献资料。
[⑤] 徐建飞:《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人民日报》2024年4月11日第9版。
[⑥]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国法治出版社2024年版,第6页。
[⑦]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名单的通知》,2017年12月6日。
[⑧] 中国博物馆协会:《“2015—2019 年度博物馆研学课程及线路推介活动” 推介结果揭晓》,2020年11月20日。
[⑨] 按: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活动专班统计数据。
[⑩] 左媛媛、高慧:《“我的韶山行”让红色研学走心入心》,《中国旅游报》2024年12月5日第6版。
[11] 按: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生平展区和专题展区。
[12] 《观众留言本》,2024年,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馆藏资料。
[13] 《观众留言本》,2024年,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馆藏资料。
[14]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广湖南省积极探索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育人新模式典型经验的通知》,2023年7月19日。
[15] 教育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公布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名单的通知》,2024年3月11日。
[16] 张丹华:《2024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在西安开幕》,《人民日报》2024年5月19日第4版。
[17] 帅才:《“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让中小学思政课“活”起来》,《新华每日电讯》2024年11月4日第2版。
[18] 吴齐强、颜珂、申智林:《 湖南深化中小学思政课改革创新——让革命旧址成为“红色教室”》,《人民日报》2024年1月2日第11版。
来源:天下韶山网
作者: 阳国利
编辑:天下韶山网-吴艳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