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贡献青春力量,7月15日至17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山园绘景·产文共栖”暑期实践团一行8人,奔赴湘西州保靖县迁陵镇扁朝村开展“三下乡”活动。这支由3名博士生、5名研究生组成的团队,带着专业工具与青春热忱,为这个坐拥3200余亩油茶林却面临“有资源缺亮点”困境的土家族村落,量身打造“景观提质+农旅融合+文化赋能”三维振兴方案。出发前,韦宝婧老师的寄语成为团队共识:“三下乡不是‘走过场’,必须精准对接乡村需求,让专业知识真正落地生根。
实践团出发前合影。
田野笔记:丈量土地里的山村发展机遇
实践团抵达当日,湖南省韶山管理局驻扁朝村工作队为同学们举行了欢迎座谈会,会上详细介绍了村庄产业发展现状、民俗文化特色及人口结构等基本情况。扁朝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谭征及扁朝村支书记彭书云在座谈会上表示:“我们坚持‘特色兴村、精准发力’的发展理念,致力将村子里的核心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通过聚焦重点项目、拓宽引资渠道,真正让定位清晰的特色产业变成带动村子发展的现实动能。也希望能借助你们的专业力量,把这些想法转化成可落地的方案。”
团队兵分三路展开“问诊”。空间组操控无人机航拍全村风貌,通过卫星影像图定位出竹篱笆破损、露营基地护栏需加设等安全隐患;产业组在油茶林里与农户促膝交谈,了解油茶生长情况;文化组围坐村支书身旁,探讨扁朝村发展政策和文学资源的结合,并与村民体验扁朝村当地“两餐制”习俗与吊脚楼建筑特色。当晚,队员们在驻地整理资料至深夜。笔记本上既有“油茶林坡度适合建木栈道”的专业判断,也有“彭学明文学资源可联动开发”的创意构想——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发现,成为后续设计的重要依据。
扁朝村高山油茶景观。
团队与驻村工作队会谈交流。
深耕调研:专业视角激活乡土资源
次日清晨,拜师台山顶的露水还未散去,实践团已分头行动。谭征嘱咐大家:“当地油茶是特色,村民一直期待能开发采摘体验、林下经济、山顶露营等项目,只是缺系统规划,希望你们能在这方面多想办法。”产业组踩着晨露深入油茶林,丈量林地坡度、记录油茶生长周期,结合村民对“采摘体验”“研学参观”的诉求,初步梳理出可开发的体验场景方向;空间组带着卷尺逐户测绘,针对“四小园”建设及基础设施情况进行记录,为后续改造收集基础数据;文化组则用相机定格吊脚楼窗花、老榨油机等元素,着手搭建土家文化符号数据库。最难忘的场景出现在田间地头:队员们跟着农户学习辨识油茶果成熟度,听老人讲述传统榨油工艺。“村民说起油茶时眼里的光,就是设计的根。”队员钟兴发在日记里写下感悟。
监测空气质量等数据。
传统建筑庭院测绘。
自然资源勘测记录。
共绘蓝图:校地携手探索产文融合新范式
“如何让游客既能看星星又能品土家文化?”16日晚,实践团与驻村工作队、村支书踏着月光考察星空露营地选址,一场围绕“油茶+露营”的创意研讨会在山间展开。驻村工作队向实践团介绍:“村委早有想法,打算把拜师爷山下设为驿站作为露营用品售卖站,山顶做观景台,对面两座山头分别规划房车营地和露营地,就等着你们的方案细化了。”交流间,实践团成员围绕 “油茶+露营”运营模式,接连抛出创意:“用土家织锦纹样装饰帐篷”“研学路线串联观景台”“露营时安排油茶制作体验”……队员们提出的创意方案被第一书记逐一记录在笔记本上。这已是实践团与驻村工作队两天内的第三次专题讨论——从初抵时的村情摸底,到次日的产业需求对接,再到此刻的露营地规划细化,多轮交流让思路愈发清晰。这些构想既保留乡土本色,又注入青春创意。
三天调研,团队完成12处关键节点测绘、收集50余条村民建议,更用镜头记录下海拔九百米高台上的星空、油茶林晨雾等美丽瞬间。目前,团队已形成包含基础设施清单与产业升级建议的初步报告,后续将据此制定详细实施方案。正如队员们所强调的:“乡村振兴绝非纸面文章,既要让每棵油茶树化作风景,也要让每处老房子记住乡愁。”
实践团与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书合影。
从油茶林的重塑到乡土文化的创新表达,扁朝村的蜕变见证着乡村振兴与青年力量的深度融合。这群学子以专业为笔、以情怀为墨,在湘西大地上书写着“山园绘景·产文共栖”的生动实践,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增添了最鲜活的青春注脚。
来源:红星网
作者:唐圣
编辑:天下韶山网-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