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革命文物融入“大思政课”实践及其启示
--以韶山革命纪念地“韶山下的思政课”为例
(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 张旭 阳国利)
中文摘要: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革命文物工作和大思政课作出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国多个革命纪念地和革命纪念馆对利用革命文物开展思政教育进行了探索。韶山革命纪念地管理机构深挖韶山革命文物内涵和思想精髓,推出两季“韶山下的思政课”,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本文以韶山革命纪念地“韶山下的思政课”为例,通过分析这一地区革命文物分布现状、历史价值和教育意义,解析革命文物通过展览呈现的教育效果,归纳了革命文物融入打造大思政课以及回应当代青少年时代之问的“韶山下的思政课”实践,总结其时代价值和启示作用,为革命文物与“大思政课”的深度融合提供韶山建议和方案。
关键词:革命文物;红色文化;红色资源;红色基因;思想政治教育;韶山
革命文物凝结着我们党的光荣历史,承载着红色血脉,传承着红色基因,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革命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为新时代革命类纪念馆(博物馆)不断深化革命文物价值挖掘和创新利用提供了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①]自2021年以来,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让文物活起来”,[②]“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③]等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发挥好韶山独特而丰富的革命文物、红色资源优势,湖南省韶山管理局联合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二研究部连续推出了“韶山下的思政课(第一季、第二季)”,探索韶山革命纪念地革命文物融入思政教育新路径,打造“思政大课堂”新模式,产生了良好的资政育人效果,社会反响热烈,打造了革命文物与“大思政课”融合发展、同向发力、共同托举、同题共答的精品样板,塑造了以革命文物、红色资源助推青少年思想政治大课堂的“韶山下的思政课”品牌。
一、韶山革命文物分布情况和特点
(一)革命文物资源珍贵且丰富
湖南省韶山管理局是湖南省委直属专门负责韶山革命纪念地宣传、保护、接待、开发、管理的机构,所辖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收藏文物资料近7万件,革命文物近2.6万余件,是全国唯一一家全面系统展示毛泽东同志生平业绩、思想和人格风范的纪念性专题博物馆。韶山是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的出生地、成长地,是毛泽东同志生活、学习、劳动和早年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在这里,保存有毛泽东同志青少年时期学习、生活和成长的旧址;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两次回韶山考察,给家乡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史料。199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将6000多件毛泽东同志在北京中南海工作、生活期间使用过的遗物移交给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珍藏,这批珍贵的文物大大丰富了韶山革命文物实物资源。
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生平展区
近年来,韶山革命纪念地在革命文物资源利用和转化方面形成了以革命旧址为依托、革命文物为基础的展陈体系和特色课程体系,以及围绕革命文物进行主题宣讲的宣传教育体系,成为开展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极佳场所。陈列展览分布在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毛主席旧居、毛泽东同志启蒙南岸私塾、毛泽东同志开展农民运动的旧址毛氏宗祠、毛鉴公祠、毛震公祠,以及毛泽东同志1959年回乡开展调研的办公场所松山一号楼、1966年7月办公居住过的滴水洞等处。除上述资源外,还有毛泽东同志祖辈(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等)的墓地,有缅怀毛泽东同志的毛泽东广场,有全国最早成立的农村党支部中共韶山支部相关旧址和文献资料。有老党员、毛泽东同志亲友后代等现场讲历史和革命故事的互动教学课堂。韶山毛泽东图书馆丰富的馆藏则为广大青少年拓展党史知识提供了文献保障。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毛氏宗祠
从20世纪50年代起,党和国家领导人共计有300多位来到韶山瞻仰、缅怀、调研和考察,留下了近4000张照片、23套题词,国内外游客总计超过2亿人次。他们留下的故事、留言和参观过程本身,也构成了革命文物的有益补充。还有多年来湖南省韶山管理局征集的各类革命题材的实物、影像资料等,这些都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文献资源。
(二)革命文物承载和凸显革命精神
韶山是毛泽东同志早期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他革命理论酝酿和探索实践的地方。韶山各个革命旧址和纪念设施是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思想政治现场教学的极佳课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体毛主席旧居内陈设有南方民居独有的土火炉、有他发动并亲手组建的“中共韶山支部”旧址阁楼、有假借打牌为掩护开展革命活动的四方桌和条椅,在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陈设有毛泽东带领家乡百姓开展农民用过的飞镖、长矛、油灯等。
毛泽东同志卧室及阁楼
毛泽东同志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④]毛泽东同志的革命意志和精神深深影响着亲友和家乡人民。1921年,在旧居的火炉边,他教育家人舍弃家业而外出革命。在革命岁月,先后有六位毛泽东同志的亲人为革命献出宝贵的生命,英勇、无私的革命家庭令无数后人所敬仰。1925年,在他卧室的阁楼上成立的“中共韶山支部”成为中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支部成员以其坚定的信仰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在小小的韶山冲开展了如火如荼的革命活动。“平粜阻禁”等大规模的反对土豪劣绅地主剥削阶级的农民运动至今鼓舞着韶山人民敢为人先、善于斗争。一系列革命文物,集中体现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情怀,也成为新时代中国人民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遗志的最佳阐述。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是依靠坚定的革命信仰和甘于牺牲的革命意志,亦是鲜血凝成的。革命文物流淌着红色血脉,彰显的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承载的是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基因。
(三) 革命文物极具典型教育意义
在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专题展区陈列有一件让观众肃然起敬的睡衣,这件睡衣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为毛主席添置的,这件木薯棉睡衣毛主席竟然穿到了1971年,补丁有73个之多,连裁缝师傅也不愿再进行修补,工作人员清洗时稍有不慎就会洗出一个大洞来;在一排展柜内陈设有一件衬衣、一双袜子、一条毛巾和一顶军帽,这是毛泽东同志长子毛岸英的遗物,也是一位父亲珍藏自己儿子的遗物。这些革命文物背后蕴藏的感人故事通过讲解员的讲述令无数人落泪、动容,让一批又一批的青少年深受教育、倍感振奋。
毛泽东同志穿过二十多年打了73个补丁的睡衣
毛泽东同志常说:“没有条件讲究的时候不讲究,这个容易做到,有条件讲究时仍然约束自己不讲究,这个难做到,共产党就要做难做的事。”[⑤]他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艰苦朴素、拒绝浪费不仅是革命年代需要,新时代依旧是确保国家事业兴旺发达不能丢的传家宝。韶山革命文物都是很寻常的生活、学习、工作物品,既不镀金镀银,也不镶珠嵌玉,大部分已非常破旧,但蕴藏其中的宝贵精神历久弥新、愈发珍贵。毛泽东同志既是伟大领袖,也是一名普通的父亲,对于自己的物品,他并不在意,可对于儿子毛岸英生前物品他却异常珍视。按照风俗习惯,家人去世后衣物都是要焚烧掉的,毛泽东同志不愿烧掉毛岸英的衣物,就是因为这些衣物寄托着他对儿子的思念,爱子之心深藏心底。虽然他也深知把长子送上战场是非常危险的,可是他一直教育子女要吃苦在先,奉献和牺牲在前,即使是毛泽东的子女,也没有任何特殊。
毛岸英烈士的遗物
这些文物,不仅是毛泽东同志生前工作、生活和学习的实物留存,更蕴含着艰苦朴素、敢为人先、甘于奉献、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通过展览让更多的观众受到教育、深受鼓舞。通过思政课现场教育和互动交流,精心挖掘它们背后的历史故事,生动体现了毛泽东同志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崇高的人格风范,教育和感染了一批又一批的青少年。
二、扎实开展革命文物资源挖掘利用
近年来,韶山革命纪念地全面挖掘各大旧址和纪念场馆丰富的教育资源,使之成为生动的思政教育教材,同时还举办了多种形式的特色展览,让这一具有示范性的教材持续、全面“火起来”,为打造“韶山下的思政课”打下坚实基础。
展览是革命纪念馆开展思政教育的基本途径。近年来,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围绕党性教育主题,举办了一系列示范性展览。一是生平展区基本陈列《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做成精品,曾荣获“第十一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该展览以《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和党的十八、十九、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毛泽东同志不同时期的革命实践和历史足迹贯穿其中,科学、准确地反映毛泽东同志一生的革命生涯。特别是他对中国革命的历史性的贡献,既是一部人物史,也是一部党史、军史、建国史,同时是一套现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大教材,其中的历史脉络和相关文物、文献、图片具有极大的教育意义。
二是专题展区《风范长存—毛主席遗物展》获得业内好评,该陈列先后荣获 “第八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特别奖,国家文物局2020年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重点推介项目等荣誉。展览展陈面积近2000平方米,从“勤政为民、鞠躬尽瘁”,“反奢倡俭、清廉如水”,“博学多思、孜孜不倦”,“亲情如歌、友谊似海”,“雅情逸趣、坦荡襟怀”等方面真实地再现了毛泽东同志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昭示了一代伟人不朽的崇高理想和品德风范,为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一份珍贵而独特的精神食粮,生动体现了一代伟人毛泽东同志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政治本色,成为备受社会各界特别是青少年喜爱的鲜活课堂。
三是系列特别展览,如《一切为了人民—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胜利的密码—毛泽东与反腐倡廉》等,极大地丰富和延伸了革命文物功能发挥的广度。
《一切为了人民-——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主题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景式展示党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的伟大历程。[⑥]展览选取历史文献30余件、图片资料330余张、文摘65段,以上文献资料均为百年来党在各个时期的权威展示。深刻回答了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且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⑦]
《胜利的密码——毛泽东与反腐倡廉》展主要展示毛泽东同志反腐倡廉思想和实践,阐明改革开放后到新时代党的反腐倡廉思想既有继承更有发展,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管党治党有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新举措,深刻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战略思想。展览内容紧紧围绕毛泽东同志反腐倡廉理论与实践,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特别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并取得成效这条主线。展览分为“序篇”“立规矩”“严执行”“重教育”“作表率”“坚持自我革命 反腐倡廉永远在路上”六个部分,通过回顾党始终以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不断推进反腐倡廉的历史,从“让人民监督政府”的第一答案到“自我革命”第二个答案,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实践中找到了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的正确答案,深刻感悟中国共产党创造百年伟业的成功密码,贯通理解党的自我革命战略思想的丰富内涵,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凝心聚力、提供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
韶山革命教育资源的主体是以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以及他的6位亲属烈士、“韶山五杰”等文物组成的。他们的奋战历程和奉献精神无疑具有极大的教育和示范作用,对于弘扬民族精神、激发青少年爱国热情、立志成才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湖南省韶山管理局对于韶山革命教育资源的保护、发掘、利用已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丰硕的成果,这些工作成果和独特资源为“韶山下的思政课”的打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韶山下的思政课”用活革命文物资源
(一)“韶山下的思政课”基本概况
“韶山下的思政课”旨在更好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探索韶山革命纪念地思政教育与党史研学融合新路径,挖掘和深化韶山革命文物内涵和思想精髓,促进革命文物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革命文物保护与研究同步发力、共上台阶,从而开创“思政大课堂”新模式。2021年,“韶山下的思政课(第一季)”成功推出,社会反响热烈,备受推崇。2022年,“韶山下的思政课”第二季又成功举办。通过这两季“韶山下的思政课”,不仅充分挖掘了革命文物所蕴含的红色内核、思想精髓,还达到了“激活”了革命文物、传承红色基因的良好效果。
韶山下的思政课(第一季)开幕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⑧]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作出革命纪念地应有的担当作为,在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之际,湖南省韶山管理局将与北京大学等高校共同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创新发展路径,进一步将“韶山下的思政课”打造成为具有全国引领作用的思政课品牌。目前,以中小学生“我的韶山行--韶山红色研学”为主题的“韶山下的思政课”第三季正紧张筹备之中。2023年4月12日,“大手牵小手--韶山下的思政课”主题研讨会在北京大学成功举办,该研讨会为“韶山下的思政课”第三季做了充分准备。
召开“大手牵小手--韶山下的思政课(第三季)”主题研讨会
(二)革命文物融入博士研学,打造没有围墙的思政课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⑨]这是毛泽东同志对实践举的一个例子。他还说:“调查研究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⑩]回顾毛泽东同志的革命经历,不难发现,他总是在实际探访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认识和解决问题。革命时期的工作如此,新时代青少年思政课教学、课程研发和授课模式亦是如此。
“韶山下的思政课——2021党史博士研学季”(第一季)历时15天,来自中央党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单位知名专家组成的导师团,带领28名来自不同高等学府的博士生齐聚韶山,围绕“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4个主题,深度参与党史学习教育课题研究,充分发挥韶山革命文物和红色资源优势并联动少年毛泽东求学之路、青年毛泽东游学线路,让思政教育行进在韶山红色研学路上。
在用好韶山独有革命文物和场馆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高校博士团和青年研究人员动手能力、研究能力这一特长,让他们学有所悟、学以致用,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研究和办事能力。
在这堂“没有围墙的思政课”中,博士们走出校园,走进韶山,聚焦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参加首届“毛泽东思想大讲堂”和第三届毛泽东著作及版本研讨会,参观毛主席旧居、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毛泽东同志外祖家、毛泽东图书馆、松山一号楼、滴水洞一号楼等,实地走访青年毛泽东同志求学、游学、社会调查之路,撰写研学日记和学术论文。通过研学活动,实地考察革命文物资源,全方位探寻青年毛泽东的成长奋斗历程,感悟其革命初心和崇高情怀,以及其实事求是思想的起源和理论价值。
(三)立足韶山革命资源,回应当代青少年时代之问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五四前夕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所作出的重要指示,以及他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湖南省韶山管理局联合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举办了“韶山下的思政课 (第二季) ”,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本季以“喜迎二十大,建功新时代”为主题,分为“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三个篇章,邀请北京大学、湖南大学学子,围绕20个党史、思政课题,用好韶山红色革命资源,切中青年“青春之问”,推出一批兼具思想性、创新性的党史、思政课程。课题团队致力于面向当代中国青年,深挖韶山红色资源内涵,让思政课走出校园、走出教室、走向田间地头,走入革命纪念场馆和旧址。
“韶山下的思政课 (第二季) ”立足韶山红色革命资源,重点打造“党史学习大课堂”和“思政教育大课堂”,旨在以韶山革命文物为载体,深挖韶山红色资源内涵,回应、解决当代青少年学习、生活中存在的困惑和思想问题。本季以湖南省韶山管理局2022年开展的“党史学习和思政教育”精品课件为基础,以20个课题为主要任务,开展深入调查研究,力争打造思政“金课”。
“上好这堂‘韶山下的思政课’,站位要高,立意要广,我们是在为全国的思政第二课堂进行模式上的探索。我们要为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提供‘金课’!”参加研学的博士生代表在“韶山下的思政课(第二季)”开办仪式上代表大家发出了响亮的誓言。
四、革命文物与“韶山下的思政课”深度融合的几点启示
近年来,韶山革命纪念地在革命文物资源利用和转化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以革命旧址为依托、革命文物为基础,开发了“韶山下的思政课”这一教育品牌,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有以下几点启示值得借鉴:
(一)以“沉浸式体验”全方位“激活”革命文物,深度释放革命文物内涵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对革命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11]习总书记这一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激发和振奋了湖南省韶山管理局各级党员干部的工作热情和使命担当,“韶山下的思政课”应时而动、应运而生。
如何深入推进湖南省韶山管理局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让革命文物在新时代焕发精神魅力,充分发挥其教育传承功能,让躺在文物库房、陈设在展厅的革命文物焕发新的生机,进一步为赓续红色血脉、汲取奋进力量提供不竭源泉。“沉浸式体验”是深度挖掘革命文物资源价值的新途径。在“韶山下的思政课(第一季)”上,清华、北大学子探访毛泽东同志早年开展革命活动的故居,与导师共同查找历史资料,重温毛泽东同志1925年回韶山开展革命运动时的场景,再现了以打牌、下棋为名义开展革命活动的历史场景,再现了那一段惊心动魄的革命历程。在毛泽东同志卧室的阁楼上,他们感叹毛泽东同志在方寸之间探寻革命真理、总结农民运动理论的伟大魅力,对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更加由衷地敬仰。革命文物的内涵和故事被新时代青年学子充分挖掘,以“沉浸式教学”、“代入式探访”革命文物内涵的思政课堂再一次为广大青少年所接受和喜爱。
在毛泽东同志祖田内开展“沉浸式”教学
思政课结合革命文物旧址等“沉浸式教学”,实践了全流程的“破”与“立”。“破”体现在以“参观”和“听讲”为主,辅以少量“情景演绎”学习模式;“立”则是积极探索“教”“学”“研”“旅”相结合的闭环研学模式,博士们主动融合“悟”“讲”“写”“演”,从而达到情感共鸣。他们游学湖南、研学韶山、融入场馆、零距离接近文物,通过“沉浸式”的学习体验,真正用革命文物资源浸润自己的心灵,从而成功打造了“接地气”的思政“大课堂”。2022年1月16日、3月19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两次对湖南省韶山管理局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高校“大思政课”建设进行采访报道,展示了“韶山下的思政课”风采。
(二)以互动式教学入脑入心,推出生动且富有深度的思政课套餐
2021年6月“韶山下的思政课”以热情互动拉开序幕,在庄严的毛泽东同志广场,青年学子青春洋溢的风采展示、激情澎拜的诗词诵读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以青春之名义解读青春之抱负。师生联手打造的舞台互动环节,更是让毛泽东广场的青春气息扑面而来。
教学相长是湖南省韶山管理局宣传、教育和讲解工作中一贯坚持的做法。在纪念馆展厅,很多观众既是听众,也是讲解员的良师。他们多视域解读及多视角探析展品背后的故事,也成为湖南省韶山管理局挖掘革命文物背后故事的一个桥梁。在两季“韶山下的思政课”课程研发和教学编排过程中,韶山管理局非常注重受邀博士生的专业背景、学术专长和研究视角,将研究方向匹配度高的导师或本局青年学者进行优化组合,强强联合开展研学。
韶山下的思政课(第一季)—青年座谈会
以第一季“立大志”课题组教学课堂为例,导师充分激活博士生所学专业特长,安排“真理咖啡吧之博士见面会”,不仅为本局青年学者打造无隔阂的交流空间,同时邀请毛泽东同志家乡少先队员与博士哥哥、姐姐们畅谈学习方法,交流在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毛主席旧居、南岸私塾等处革命旧址参观学习后的心得体会。博士哥哥、姐姐们还通过趣味问答、“我的韶山印象”等,给少先队员们上了一堂活泼、难忘的博士版“少先队员思政课”。大家以革命文物为载体,以韶山独有的红色资源为脉络,在革命文物中探寻历史、汲取能力,在互动中展望未来,激发斗志,催生动力,开创了教学相长、倾注真情、良性互动的思政“大课堂”。
“唱一首红歌,打一段快板,朗诵一首诗等等,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学。”“韶山下的思政课”第二季组员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打破以往单一的“讲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关系,用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感染学生,用深入浅出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深化教与学的深度融合,让学生愿听愿学。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博士生把大道理转化为小故事,设定符合当代中小学生学习、成长困惑的疑惑切入主题进行互动,结合展厅书墙和阅读场景开展读“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的探讨,从毛泽东同志孜孜不倦学习、废寝忘食阅读的经历中感悟读书的力量。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将“大智慧”融入“小故事”,力求将革命文物所蕴含的思想价值讲深、讲透、讲活。
(三)以系统化研究、多视域解读革命精神,新时代思政课科研成果生根开花
“韶山下的思政课(第一季)”以学伟人为主线,按照导师带博士加青年学者为小组单位,分为“学伟人 立大志”“ 学伟人 明大德” “学伟人 成大才”“学伟人 担大任”四个研学实践小组,每个小组既有侧重相互间又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学伟人 立大志”侧重从韶山出发、以青年毛泽东立志脉络,落脚到青年毛泽东同志立志之路的当代考察;“学伟人 明大德”以梳理青年毛泽东同志的理论逻辑和践行足迹,研究新时代“学伟人,明大德”的三维透视;“学伟人 成大才”结合当代青年的成才志向,开展青年毛泽东同志“成大才”之路探析和启示;“学伟人 担大任”从毛泽东同志“担大任”的生命历程、内在规律探究破解当代青年成长困境的方略等,提供探究方案。
在《韶华》微纪录片策划、制作和拍摄基础上,博士们与韶山管理局青年学者一道,将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馆藏文物资料以青春视角、当代青年思考角度进行创新性解析、创意性解读,融合党史学习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红色研学实践心得,以“课题论文”“视频日记”的形式,分别撰写形成了四套研究成果,受到北大、清华等校友和业界的关注和好评。
韶山下的思政课:滴水洞之夜“夏日挚友会”
湖南省韶山管理局在研学期间还精心策划了“青春对话碰碰碰”“滴水洞之夜”等研究专场,善用韶山不可移动文物旧址,活用革命文物红色内涵表达方式,充分尊重和精心打造平台,为青年学者举办学术交流活动,用研学博士生的视角来看待党史、思政教育、革命文物利用和红色文化,感受革命文物、红色文化与青年碰撞出的思想火花。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年底,以“韶山下的思政课”结合革命文物和实际工作形成的著作《韶山红色文创探索与实践》已出版,青年学者通过深度参与思政课筹划、研究和锻炼,结合岗位实践撰写《还原历史风貌 传承红色基因》《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以湘赣两省红色研学为例探讨如何让做好结合文章》等学术成果发表在《中国文物报》等专业报刊。这些学术成果不仅提升了革命纪念地人员的研究水平和理论素养,更为新时代进一步系统宣传、利用韶山革命文物提供了理论支撑。
科研成果之一:《韶山红色文创探索与实践》
(四)可视化呈现,力促革命文物在思政课中从“活”起来走向“火”起来
要让以革命文物为依托的思政课成为必修课,让这堂必修课真正入脑、入心。“纸上得来终觉浅”。要在躬亲示范、探索研究的基础上,努力丰富和拓展革命文物在思政课运用过程中的展示形式、表达方式和视觉冲击力。
“韶山下的思政课(第一季)”微纪录片《韶华》聚焦青年党史博士的研学足迹,记录他们的实时感悟。参加研学的这28名青春学子,既是研学学员,也是讲解员、传播者。重走青年毛泽东同志的求学、游学之路,让观众能从多重视角感悟红色文化;全机位24小时拍摄,素材记录超过1000个小时。2022年,“韶山下的思政课(第二季)”迎来全面升级,由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湖南大学青年学子和韶山管理局青年研究人员共同进行课程设计。以围绕挖掘韶山红色资源内涵、回应当代青少年青春之惑为核心,通过创新的“场景+情景”的思政形式,依托纪念馆文物资源、纪念地旧址进行情景演绎,制作成20集红色党史、思政短视频在网站平台进行展示。
可视化呈现是韶山管理局在革命文物保护好基础上一次整体运用和应用的系统策划,视频和纪录片“活化”了思政课的表达,强化了新时代红色文化传播的视觉冲击力,直击心灵、叩问时代和青春之问,力求给出来自韶山的“时代之答”。
(五)品牌化推广,彰显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历史厚度和时代温度
“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守护文化遗产、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深邃思考和战略擘画,为湖南省韶山管理局做好新时代文物工作指明了行动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推出“韶山下的思政课”,既是对韶山革命文物多年来保护、管理的继承发展,又是对其进行价值挖掘和有效利用与时俱进的探索和传播方法的创新。为了让观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感受到革命文物的厚度,触摸到革命文物的温度,“韶山下的思政课”通过媒体矩阵、学习平台、视频公众号等进行全方位宣传推广,让文物说话、让历史发声,讲好了党的故事、湖南革命的故事和韶山革命文物的故事。
“韶山下的思政课(第一季)”的主要成果之一,20集研学纪录片《韶华》受到湖南广电融媒体高度关注,通过与“学习强国”、哔哩哔哩(bilibili) 、天下韶山网等媒体进行深度合作,建立了博士研学专栏,以图文、视频、直播的形式,全面展示研学季成果,关注对接当下青年的成长需求,创造一个具有丰富党史内涵、时代意义和运用革命文物的思政教育品牌。当年,“学习强国”平台刊播后,点击播放量累计超过1亿次。
2022年的“韶山下的思政课(第二季)”,继续受到湖南广电融媒体、“学习强国”、新湖南、 哔哩哔哩(bilibili)等媒体持续关注,同时还做大“朋友圈”,在北京大学团委微信公众号、清华大学校友会公众号、中国博物馆名人故居专业委员会等平台进行传播。“学习强国”继续开辟专栏进行展播,全网累计总点击播放量达2.5亿人次,受到公众喜爱。至此,一个“现象级”具有丰富党史内涵、时代意义和革命文物运用思政教育品牌——“韶山下的思政课”创造完成,牢牢印刻在每一位参加思政课的博士研究生、青少年和广大观众的心中。韶山革命文物的厚度和温度,通过这个品牌传递到每个人的心中,广植、深耕、善作使“韶山下的思政课”朝着具有全国影响力和引领力的思政课品牌持续发力。
2023年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如何用好“韶山下的思政课”这一品牌,在新时代更深入挖掘革命文物价值、优化利用方式、提升展示宣传效果,在探索党史研学和思政教育深度融合迈上新台阶,当好组织者、探索者、服务者,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我们将再次在韶山这片热土上通过革命文物与思政“金课”的同频共振,彰显新时代敢想敢为、善作善成的使命担当。
张旭 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副研究员
阳国利 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总支书记、馆长 研究员
0731-55685071 15197273866
[①]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44页。
[②]习近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人民日报 》2014年01月01日。
[③] 《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人民日报》2021年3月7日01版。
[④]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62页。
[⑤] 曹前发:《学习毛泽东勤俭节约的思想与风范》,《求是》,2013年第12期。
[⑥] 《 “一切为了人民”主题展韶山开展》,《湖南日报》02版,2022年8月21日。
[⑦] 《 “一切为了人民”主题展韶山开展》,《湖南日报》02版,2022年8月21日。
[⑧]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44页。
[⑨]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7-288页。
[⑩] 《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587页。
[11] 《切实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 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力量》,《人民日报》2021年3月31日。
来源:天下韶山网
作者:张旭 阳国利
编辑:天下韶山网-吴艳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