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冲上屋场,有一栋坐南朝北的“凹”字型农舍,这里就是毛泽东的诞生地。
故居共有房屋18间,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诞生在这里并在此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直至1910年的秋天离开这里外出求学。
故居陈列物品中有许多是原物,卧室中的床、书桌和衣柜,堂屋中的方桌和板凳,厨房中的大水缸和碗柜,农具室中的石磨、水车和大木耙等,都曾留下过毛泽东的印迹。毛泽东卧室顶上有天窗,顺楼梯可攀上屋顶。1925年6月,毛泽东在这里召开了秘密会议,建立了韶山的第一个中共支部。
1878年毛泽东的曾祖父毛祖人买下上屋场东边的五间茅草屋,1888年毛泽东的祖父毛恩普携儿子毛顺生、儿媳妇文氏迁居于此。后来历经毛家几代人几十年的改建和扩建,到1918年房屋架构基本定型。1919年10月、1920年1月,毛泽东的母亲和父亲相继去世。1921年春节,毛泽东回到故乡,动员弟弟妹妹“舍小家为大家”,参加革命。不久,毛泽民和发妻王淑兰处理了家产,离家走上了革命道路。此后,上屋场由当地农民居住。1929年,毛泽东故居被国民党政府没收后继续出租给当地村民居住。
1949年8月9日,湘潭县和平解放。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入韶山。同年8月,毛泽东故居由湘潭县人民政府派员管理。政府安排韶山村老党员毛月秋(毛泽东族叔)负责故居管理和接待来访者的工作。那时候毛泽东故居还没有收集文物,门口没有门匾,屋里也没有毛泽东家人的照片,只有大大小小13间半房屋。在地委委员郭固邦、湘潭县委委员毛华初的建议下,没有多久,韶山毛泽东故居第一块门匾“中国人民伟大的领袖毛主席的家”挂了起来。门匾是由“韶山一支笔”毛宇居(毛泽东的老师)书写的。
1950年5月,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回韶山看望乡亲,省视毛泽东故居。同年9月20日,毛泽东致信黄克诚、王首道、邓子恢,制止长沙地委和湘潭县委在他的家乡建筑一所房屋代替故居。
1951年2月6日,毛泽东故居正式对外开放。
1952年秋,韶山乡人民政府对毛泽东故居进行第一次加固性大维修,基本上恢复了原貌。本来还准备再修条路,毛泽东知道后坚决阻止。
1953年10月,毛泽东故居管理人员毛月秋应毛泽东邀请上北京介绍乡情。毛月秋告诉毛泽东,苏联和民主德国客人看到上屋场上挂的“中国人民伟大的领袖毛主席的家”的匾,都说好。“这个不妥,不妥。‘伟大’两字不是封的,哪里会一写伟大就伟大呢?我建议换一个门匾。”毛泽东说。其时,华国锋已从湘阴县调到湘潭县任县委书记,他召集县委开了几次会,根据毛主席的“批评”,广泛征求了各方面的建议,决定把第一块门匾撤换掉。1955年3月,上屋场挂起了第二块门匾“毛泽东同志故居”。
1959年6月25日,新中国的领袖毛泽东回到韶山,回到了阔别32年的家。
1959年6月,在毛泽东同志故居前,毛泽东和群众在一起。
1959年毛泽东在故居卧室看自己青少年时代看过的书。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毛泽东故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4月9日,回乡调研的刘少奇和夫人王光美来韶参观毛泽东故居。参观时,刘少奇凝视着“毛泽东同志故居”几个大字,沉思起来。刘少奇指着这块门匾缓缓说道:“毛泽东同志故居的‘故’字有‘过去’和‘去世’两种意思。我们的毛主席身体很健康,应当把‘故’字改为‘旧’字。” 故居管理人员认真地把刘少奇的意思完整准确地记录下来,并逐层向上级汇报。不久,湖南省委办公厅下文同意将“毛泽东同志故居”改为“毛泽东同志旧居”。196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为故居题写了“毛泽东同志旧居”的匾额。5月,毛泽东故居匾额改书“毛泽东同志旧居”。从此,“故居”改为了“旧居”,此名称一直沿用到1983年。
1962年8月29日,毛泽东故居管理工作由湘潭专署领导改为湖南省文化局领导。
1963年8月3日,中共湖南省委办公厅通知:省委决定成立湖南省韶山管理局,统一规划建设韶山,统一管理韶山各有关单位,负责革命纪念地的宣传接待工作。辖毛泽东旧居、韶山招待所、韶山工程队等单位。同年,湖南省军区独立营派出警卫连常驻滴水洞,其中一个班担负毛泽东旧居上屋场的保卫工作。
1965年4月,湘潭韶山绿化建设指挥部成立,地委副书记熊清泉任指挥长,省林业厅、省林业设计院负责指导和规划设计,韶山管理局园林队参与工作。随即在毛泽东旧居、南岸、陈列馆等8处植树38116株。7月28~30日,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张平化,省委书记处书记李瑞山、华国锋等到韶山,审定陈列馆新增内容方案;审查省林业设计院提出的《毛主席旧居—韶山瞻仰区绿化设计方案》。9月28日,毛泽东旧居换挂由郭沫若题写的“毛泽东同志旧居”金字匾。
1966年冬,“红卫兵”大串连进入高潮,观众猛增,日均3万余人,最高日约6万人,留宿韶山的日均达2万余人。毛泽东旧居和陈列馆于10月14日开始昼夜开放,翌年2月20日恢复正常。本年韶山接待观众290万人次,创历年最高纪录。
1967年夏,湖南省韶山管理局对毛泽东旧居进行加固性维修。
1968年,韶山管理局园林队协助湘潭绿化建设指挥部,从北京、南京、杭州等地聘请园林技术人员11名,共同完成毛泽东旧居至毛氏宗祠一带的绿化设计工作。
1973年10月19日,邓小平在毛泽东同志旧居前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逝世。10至17日,韶山全区军民和外地有关单位代表12.5万余人先后前往毛泽东旧居、陈列馆和韶山区宣传接待办礼堂所设灵堂吊唁,共敬献花圈642个。9月18日,韶山区委在毛泽东旧居举行“追悼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大会”。
1980年6月24日 韶山区革委会作出《关于涉及保护毛主席旧居原貌的几个具体问题的决定》,并予公布。
1982年9月3~4日,韶山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齐身旺、韶山管理局党委副书记吴柏松出席湘潭县人民政府在韶山宾馆召开的韶山区、韶山公社及有关大队、生产队负责人座谈会,讨论保护毛泽东旧居、南岸山林风景问题。11月3日,中共中央批复,同意是年3月31日湖南省委《关于湖南省省级重点革命文物保护单位和纪念馆陈列内容调整意见的报告》,将韶山毛泽东同志旧居改称“毛泽东同志故居”。
1983年2月9日,湖南省委向中共中央报告,恭请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主席、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邓小平为韶山题字。4月2日,邓小平题写“毛泽东同志故居”。毛泽东故居于6月27日换用新牌匾。
1990年3月9~10日,湖南省韶山管理局和省、市、区消防部门联合组织专业人员,对毛泽东故居等处的避雷针装置进行测试,4月整改完毕。
1991年3月11日,江泽民在毛泽东同志故居前留影
2001年2月,湖南省副省长贺同新来韶山管理局考察工作,要求制定故居景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详细方案。湖南省韶山管理局于9月21日向省委上报《关于切实保护韶山毛泽东同志故居周围环境风貌的请示》。
2002年12月底,毛泽东故居环境整治工程完工,故居周围环境恢复到1959年毛泽东回韶山时的原貌。
2003年10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毛泽东同志故居前留影
2004年,湖南省韶山管理局对毛泽东故居进行最大的一次封闭式维修。这次封闭式维修从10月26日开始,12月14日结束。维修后的故居在堂屋内恢复了神龛和祖宗牌位的陈设,在毛泽东同志父亲的卧室里新陈设了一个算盘,谷仓里新陈设了秤、秤砣和量米用的斗等原物。为了更好地保护文物、维护参观秩序,首次装上电视监控系统和播音装置,13个摄像头将对故居内外进行全方位监控。这次维修严格遵守相关文物保护法规,不改变文物原状,在整个修缮过程中,严格遵循“原型制、原材料、原工艺、原做法”,修复糟朽、缺失木构件,修补墙体时,合理利用原构件材料,对补配的新构件均做旧处理,既是新修又是恢复原状,“做新如旧”。
2010年1月,由湖南省韶山管理局供水公司承建,毛泽东同志故居及周围国有森林消防给水管道工程竣工。为毛泽东同志故居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周围国有山林的消防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毛泽东故居正式对外开放60年来,共接待国内外参观者近7000万人次。
(谢维 整理)
来源:天下韶山网
作者:谢维
编辑:redcloud